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样建立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转移?转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别全抄一样了啊!各自取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11:49:32
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样建立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转移?转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别全抄一样了啊!各自取点

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样建立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转移?转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别全抄一样了啊!各自取点
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样建立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转移?转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别全抄一样了啊!各自取点

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样建立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转移?转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别全抄一样了啊!各自取点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是西欧资本Z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近代化学孕育、确立和繁荣时期.200多年中,世界化学中心发生了三次转移.考察转移的历史背景,探究这些国家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因由,对现代化学及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代化学在英国孕育
近代化学开始的标志是17世纪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第一次明确了化学作为独立学术的研究价值.自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英国的化学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如布拉克、普里斯特列、卡文迪许的气体研究、戴维的电化学研究、道尔顿的原子论等都堪称划时代的成果.
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因.“一个国家先成为教育中心而后才能成为科技中心,科技中心往往在教育高峰期到来,教育兴隆期越长,科技兴隆期就越长.”② 16世纪末17世纪初,培根、洛克等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英国教育中心的地位,17—18世纪,英国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改制,在牛津和剑桥的基础上,对一些老院校如1597年建校的格列普学院加以改革,增设了新的系科和专业,将物理、化学等作为主要课程.还在英格兰建立了北安普敦高等专门学院、惠灵顿学院、曼彻斯特学院等;在苏格兰建立了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普里斯特列曾任教于惠灵顿学院;道尔顿曾在曼彻斯特学院讲授化学;布拉克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并留校任教,后又担任爱丁堡大学化学教授.布拉克是一位杰出的化学教育家,在当时化学教育的起步探索阶段,他提倡化学教育与化学进展保持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及时触摸到化学发展的时代脉膊,并投入到研究中;他还提倡演示实验,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很多著名化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如美国第一位化学教授拉什、氮气的制取者卢瑟福等.
科研组织形式对科学发展起到了最有效的推动作用.17世纪初,英国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医生、牧师等就常常聚会,交流科学观点.而当社会生产提出的课题远远超出个人能力时,这种智力上的切磋和学术上的交流更显得日益重要,聚会也就变得经常化和制度化,从而导致了科学学会的出现.最初是“无形学院”.1662年英王正式恩准将“无形学院”命名为“皇家学会”,这表明科学的社会意义得到了公认.皇家学会的化学家定期作学术报告、演示实验、收集资料并出版《哲学会刊》,还建立了委员会指导学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化学研究和化学教育的发展.18世纪中叶,伯明翰成立了“月社”,由于化学家普里斯特列、布拉克等人的参与,化学成为主要课题,扩大了化学学科的影响,推动了化学知识在英国的传播.
当时英国的科学普及特别受到重视,政F建立了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各种学术团体,人们以f.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为动力,倡导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科学、学习科学成为时尚,不少王公贵族建立了私人实验室.这种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无疑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8世纪后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神学思想的再度兴起以及科学教育制度不健全,使英国失去了教育中心的地位,加之政F没有给予科学活动以资助和组织,皇家学会也仅是官方认可的群众性组织,终因经费短缺和充斥了一些游手好闲的纨裤子弟而几乎成了社交俱乐部.英国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化学中心的地位.
二、近代化学在法国确立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世界化学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法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拉瓦锡的辉煌业绩和他所享有的崇高威望.拉瓦锡创建了燃烧氧化学说和科学的元素观,完成了化学领域上一次重大革M.同时法国出现了孚克劳、贝托雷、盖.吕萨克、杜马、罗朗、日拉尔、路布兰等一大批优秀化学家,使法国的化学研究突飞猛进,取代了英国化学中心的地位.
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它高举民Z与科学两面大旗,彻底JF了法国的科学,全面系统地引进和整理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近代科技成果,为法国科学的腾飞形定了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尔等,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还是科学家,他们极力提倡研究和普及自然科学.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M是一次比100多年前英国的资产阶级革M更加彻底的革M,它从根本上消灭了封建制度,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虽是战败国,但整个化学研究队伍没有太大的损失,从1921—1945年,共有25名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德国占10名,虽然与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相比,它在数字上都占绝对优势,但XTL上台后,疯狂推行种族灭绝政策,造成大批优秀科学家流亡国外,严重破坏了科学发展的后劲.二战以后,1946—1960年间,共有21名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德国3人,美国9人,英国6人,号称“头号获奖大国”的德国失去了这一殊荣,也表明世界化学研究中心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
近代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体制、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辩证关系.现代世界化学中心一直在美国,我们期望21世纪中国能成为世界教育的中心、科技的中心,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