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思品小论文800字可以是青春期,生命,责任,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19:12:30
八上思品小论文800字可以是青春期,生命,责任,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点

八上思品小论文800字可以是青春期,生命,责任,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点
八上思品小论文
800字
可以是青春期,生命,责任,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点

八上思品小论文800字可以是青春期,生命,责任,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点
中国最终要建立起“和谐社会”, 胡锦涛主席指出:“人人享有发展的新世纪”.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同样,没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和谐教育.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是同步发展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有关“和谐教育”的论述,对我们都有所启发.
随着中国整个教育“新课改”的快速深入,新理念中有了一些教育语言符号,如“极端的应试教育”、“新课改”“、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法律制度是通过民主政治建立的,道德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长期积淀基础上的.而“和谐教育”则是:和平教育与发展教育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课程都应当渗透和平教育.和平教育原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和平教育应当是人类共同必修的终身课程,是在全球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
南北朝时期的文豪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这是那一时期( “ 原始、理想中 ” )的和谐社会模式.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政策思考逻辑起点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系.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从劳动及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充分就业、劳动关系和谐、社会保障公平,是决定一个社会和谐的三个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论述“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时,间接为人类描绘了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人们之间相互协作,实现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形成“自由人联合体”,所有资源和财富,包括个人劳动力,都既是公共的,又是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将其个人劳动力与联合体的客观要素相结合,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消费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可以说是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当今,人类所遭遇到 “ 发展困难 ” 、 “ 全球性危机 ” 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贫穷和两极分化同步增长现象分不开的.当代人类严峻的生存境遇激发着海内外学者从理论上反思和追问揭示出,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人为世界,既可能是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性化世界也可能是限制和束缚人的异态化世界,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是在于怎样的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说:教育是社会发展基础的重要的组成因素之一.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 诺贝尔奖 ” 至今无人获得、 “ 科技创造几乎是零 ” 、 “ 极端应试教育 ” (基础教育中的)严重地摧残着我们中小学的师生身心健康,使得我们的中小学生中大面积的厌学、辍学,他们饱尝 “ 考试 —— 失败,再考试 —— 再失败 ” 的痛苦;他们在一次次的人为造成的 “ 失败 ” 中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甚至也丧失了做人的信心 …… .自古以来,我国封建主义社会时期 “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 ,以儒家思想文化作为教化后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用的士大夫,维护封建帝王对人民的统治.教育人者为父为师都要后生学子们读 “ 四书 ” 、念 “ 五经 ” ,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利禄,荣宗耀祖,教育的价值观是 “ 学而优则仕 ” .受教育者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教诲下, “ 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 ,读到头悬梁锥刺股,才是人们赞赏的榜样.若有不屑此道者,即使是集大观园里三代人宠爱于一身的贾宝玉,也要被打得皮开肉绽.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教育,不但是以社会为本位的,而且已经狭窄到就是 “ 官本位 ” 的教育.
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症结,就是中国以僵死模式为特征的残酷的应试教育制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从教育乱收费到占用学生的假期补课,从学生身体被搞坏到个性被压制,到学生自尊心被毁灭甚至自杀,从考试作弊到教材买卖中的腐败,从应试教育日趋强化到素质教育只喊不做,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这个教育制度与教育本体产生严重的偏离(不和谐).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枝叶花果遭到虫害的问题,而是根子腐烂的问题.没有素质教育的空间,我们就无法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来调整我们的教育,而这就把我们的教育逼向了死路.高考的残酷竞争直接控制了我国的基础教育. “ 一考定终生 ”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孩子被挤落桥下.并且,大学毕业即失业 —— 教学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从教育质量来说,我们的应试教育摧残学生,因此大量家庭只好将几十万孩子送出国学习,每年大量的外汇流出中国 …… .这都反映出教育改革严重滞后.
小时候我的一位中学老师曾对我说:“ 语文语文,多读会写.读多了好文章就会写了.” 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谈经验,仍然是逃不出 “ 多读多写多想 ” 这几个字.但是,现在的语文是怎么教的呢?我认识一位学校高三语文的把关老师,他是最会训练学生语文考试的名老师.他告诉我他的办法是: “ 根据考试的知识点,一个点、一个点地磨学生.成语是一个知识点,那就好好练两个星期的成语.拼音是一个知识点,但占考卷分数比例低一点,那就练上一个星期.什么是语文课,做试卷,改题,改错,重复记忆,训练学生注重考点的能力.考试的绝窍是,多做试卷题,多复习试卷题. ” 这样的应试教育经验,将学生变成了 “ 考试机器 ” ;不是在教语文,而是在教如何考语文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完全是一种破坏.我们有位数学老师说: “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维方式.而数学思维方式,首先就是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有数学的关系,这个宇宙是由数学规则组织起来的.其次,就是要学会去找这种数学关系,能找出一对数学关系来,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宇宙自然的奥秘,就体现在数的关系的奥秘之中.但是,我们这些数学教材,只是将过去的科学家找出的数学关系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好考试,而不是刺激学生的数学兴趣,不是刺激学生去找自然万物的数学关系的兴趣.物理所学的,就是物理现象的数学关系.化学所学的,就是化学现象的数学关系. ‘ 数 ’ 穿透一切.但是,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之间,根本没有密切的联系,各教各的,学生看不到其中的根本性联系.无聊的考试破坏了学生的兴趣.我要当好老师,首先就要以考试为中心,也就是说先破坏学生的科学兴趣. ”
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为适应社会需要而确定的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教育是面向广大民众的,通过教育,唤起民众的觉醒,团结民众斗争,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解放后的教育方针是为青少年学生制定的,仍然是培养 “ 为政治 ” 的人、 “ 为建设 ” 的人. “ 这种目的观,究其实质就是把人当做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塑造,以国家、社会的名义压抑甚至抹杀人的个性,忽视个体的需要,否认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极大地束缚了人的发展,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既便如此,我们的师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换来的是 —— 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 “ 书奴 ” .以至于外国的 “ 大老板 ” 们讥笑我们的教育道: “ 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厚,你们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比我们多,但你们却仍然要进口我们的产品,买我们的专利 …… ! ”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要“保持儿童的天赋”.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和谐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或是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的天性之中.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仅仅是把它作为缺少生命的知识容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其次,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有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再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上述这些看法,都曾经长期被我们当作资产阶级教育家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教育目的而进行批判.即使现在我们正吸收着他们的观点,有专家学者的探讨和教师的呐喊,但尊重儿童生命个性和生长规律的教育,仍然没有在我们的教育方针、教材、教学评估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已开始尝到了长期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的苦果.我国的孩子从儿童到少年这一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基本上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在全国统一的教材下,年复一年地过各年级考试的关,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这其中培养了一批批 “ 考试英才 ” ,不仅每年都出那么多省市的高考状元,就连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也数我国成就最辉煌.但我们的教育由于缺乏了人文的关怀、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没有让儿童、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土壤,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尚未培养出一位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连孩子在夏令营活动,出国交流学习的活动中,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想象创造的能力无一不在外国孩子的面前败下阵来.我们的教育已经萎缩到只能培养一批批 “ 矮小化人才 ” .这样的结果怨谁,只怨 “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我们过去只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育促进人的潜能发展的内在价值,只关注教育的派生价值,只看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很少看到教育对人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 我们可以说: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在 “ 以生为本 ” 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进行.
“和”、“谐”这两个中国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和,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合和”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和谐促进团结和成功,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民终身教育,这才是“和谐教育”.古代希腊的杰出哲人都提倡和谐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知识和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蔡元培先生最先提出“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在中国大陆,近半年世纪来强调的“五育”是:“德、智、体、美、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作为教学的根本原理,以求得教学过程的和谐.后来的教育学家又拓展了“适应自然”的内涵,包括了“适应社会”、“适应个性”、“适应思维”,这才能达到教育的和谐.“和谐”常常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世界公认教育的“四大理念”:“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世界公认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中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主张提高人的“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中国新课程改革提倡为所有学生打好“四大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中国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教育的“四大理念”、“四大支柱”、“四大素质”、“四大基础”以及“五育”中的每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和谐教育”即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阿诺·彭齐亚斯专题写了一本书《和谐》.他认为:世界经济在经历“数量时代”、“质量时代”之后,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和谐时代”.书中论述了“和谐时代”的特征是:直接获取信息、便利的经济、重视人格化、建筑式组织管理、从协作求价值、技术融合和复兴环境.“和谐时代”即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重视知识生产、知识创新,把人当作人,强调人的和谐发展.所以,“和谐教育”的释义应是:适应世界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和谐时代”的教育,应是重视人格化、从协作求价值、技术融合和复兴环境等为特征的“和谐教育”.
科学是认识世界,探究自然之奥秘;技术改造世界,设计出人类需要的产品;人文是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实现主体价值.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密切相关.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是指提高人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增强科学技术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将“科学、技术、人文、和平”四种教育整合起来,是实现整体层次的和谐教育的必由之路.即,和平教育.
在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必要进行和平教育.主要的途径应当是在各门学科教育中自觉地、渗透地进行和平教育.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总要涉及“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事件.如何评价、判断和理解这些冲突事件,是渗透式地进行和平教育的好内容.根据系统科学之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的启示,即:教师应当主动应用如下三条原理讲评各种冲突事件:
1 .互动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互动)——宽容原理):冲突双方都应“设身处地”,“将心比己”,彼此沟通信息,用宽容包容的态度去解决冲突.
2 .发展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 ( 发展——双嬴原理 ) :冲突双方要有远见地看到共同利益,寻找双嬴之道,用理性和智慧战胜各种冲突.
3 .整体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 ( 整体——平等原理 ) :教师在讲课时,要设想是“全人类都在倾听”,要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贯穿民主平等的精神.
总之,和平教育与冲突解决,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和平教育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20 世纪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许多家庭的健康.战争、灾害和社会动乱,造成成千上万的家庭破坏;暴力、吸毒与精神污染,造成许许多多的家庭崩溃.人们自身的价值观念的负面变迁,也引起了各类家庭的麻烦和困难.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着“癌变”.这引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面向 21 世纪,我认为,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都应该贯穿和平教育.在伦理、责任、审美、宗教,这些广义的课程中,都必须渗透和平教育.孔子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自己想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想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上述“孔子原理”的逆否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孔子原理有助于人们互动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上述原理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将心比己”,“设身处地”.进行伦理教育应当通过具体事例,让人们自觉遵守上述原理.将“孔子原理”应用到“家庭”,则由“伦理教育”深化到和平教育,使家庭较为稳定,使社会较为稳定.
并且,学校的和谐教育(和平教育)只有向“以生为本”的目标努力才能健康发展
当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国际上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开放化,迫使各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更加关注教育发展的战略.我们已经落后,我们不能贻误时机再落后.推进素质教育已是我国教育的国策,素质教育从星星之火已开始成燎原之势,国家全力推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尽管目前高考改革尚待时日,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要求迫使学校处于两难境地,但我们一批批重点学校、实验学校都已经对自己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要求,“培养站直了的中国人”“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等提法已成为一些学校的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情感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的实验已遍地开花.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一大批校长、教师都在沉思、都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醒我们:“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健全应当合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以为:除去家庭、社会也要与学校教育和谐配合的因素外,单就学校的和谐教育,主要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校教育的目的要使受教育的学生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发展,不可或缺,但不一定是平均发展.和谐发展是指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如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各学科知识的协调发展,增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协调发展,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协调发展,认同共性和张扬个性的协调发展,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协调发展,等等.同时,和谐发展里还包含着有序地发展,就是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来设计教育和教学活动.二是学校的教育方法要和谐,即各种教育方法要配合得当.教育方法要讲究科学性.就要符合学生生长和生成的规律,要尊重生命的差异,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少一些一刀切的要求,多一些分层推进、单个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中,学习的天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学生,不要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推断学生.教育方法要讲究艺术性,就要在施教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教育美学的原理,用寻找美的视觉看待学生,用微笑亲切的姿态面对学生,用赏识赞扬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关心爱护的真情实意感化学生,用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打动学生.教学方法要讲究协调性,就要做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各科老师之间达到默契,教师的课堂教学可学习运用“和谐教学法”,“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要建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环境美,是由于能唤起愉快情绪的天然造化与人工创造的和谐促成的.我们竭力使孩子能在校园里到处都看到自然美,而且感受到是由于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劳而变得更美.当孩子周围的件件东西都没有显得过于惹人瞩目而是处于似乎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它们便可以和谐地构成环境的总的美学气氛.”要建设亲切和谐的人文环境.学校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要千方百计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从墙面、标牌到板报、橱窗,让每一处可书画的地方都起到宣传进步文化的作用;从校报校刊到校广播站(电视台),让每一个可利用的传媒工具都发出鼓舞学生上进的声音;从科技节到艺术节,到各种游览外出,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创造出新、锻炼能力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学生才能各取所长、各显所能、各尽其力,使自己协调发展、茁壮成长.学校更要注意在领导者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良好风气.增强学校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从而使学生在其中培养出优良的人文精神.
学校的和谐教育(和平教育)只有靠“以生为本”的策划才能更加有效.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形成了只重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过程中只有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学生只能听从、识记.教材、教法与儿童自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与他们的生活、情感、经验没有联系.当前高考的应试压力仍由高中向初中、小学传递,小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作业越来越多,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儿童、青少年厌学、弃学的情绪越来越高.这些因素都使儿童学习的天性被消蚀,想象的火花被扑灭,美好的情感被扭曲,创造的潜能被扼杀.当这些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不能实现时,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进行和谐教育(和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时,应该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