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6:29:24
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精神缺失
蔡元培:兼容并包.
刘道玉:独立、民主、自由、质疑、批判.
本人观点:人文素养、科学意识.
国家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国家定位只有高等教育的功能,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缺失的后果:冒进浮夸(学校合并、科研冒进、学术腐败)
(二)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协商对策: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本质问题:大学精神缺失;培养模式陈旧:灌输.
后果:不适应社会的(研究、应用)需要.
(三)教育体制僵化
衙门气息严重,大学是行政单位.(略)
(四)投资严重不足
数据:我国教育投入占GDP3.5%左右,欠发达国家4.1%,国际平均数4.8%;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而美国为6.10%,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巴西为2.29%,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也排在末位.
三、高等教育强国战略
(一)设计蓝图
创新型国家: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2006.1.9胡锦涛在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2.9发布)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6.6发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29发布)
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纲要: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2979 3350 3550
在校生(万人) 2826 3080 3300
其中:研究生(万人) 140 170 200
毛入学率(%) 24.2 36.0 40.0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的基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著名高校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策源地和发动机.
(二)改革创新
教育观念创新
树立大学精神;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
学校定位、人才定位: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
培养模式创新
纲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学校自己探索:中国科技大学2008组建“少年班学院”;浙江大学依托“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四川大学2006年成立“吴玉章学院”……
教育体制创新
纲要: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去行政化)
提供经费投入
纲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四、我校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校规划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和2011—2015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第八稿)》.影响时间:2010-2020
(二)重要内容
主要问题
办学规模过大、学科专业过多.师资力量不足、领军人物匮乏.优强学科偏少,科研力量整体不强.
发展战略
目标: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原则:强化工科、提振理科,优化文科,协调发展.
主要措施
人才建设:教师(略)
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精品课、教学示范中心;茅以升学院、詹天佑学院;硕博连读、专业硕士;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
截止2007年中国8国集团教育比较
毛入学率% 财政投入% 留学生% 适龄人群(25—64岁)高等教育% 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
发达国家G8 60 0.9 8 34 65
中国 22.7 0.61 0.34 11 11.21
数据来源:《加快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型(材料)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于2008年8月启动,广泛征求意见.《纲要》出稿形成后,曾数次在较大范围征求意见,共收到近5000条意见建议,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于2008年8月启动.胡锦涛总书记非常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深入大中小学校调研.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先后发表两篇重要文章,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
1.高等教育定位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著名高校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策源地和发动机.
1.1资源转换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数据(暂略)
高等教育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需要高等教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生产方式上,实行双资源优化组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节约利用物质资源,形成在科技进步创新基础上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并重的产业结构.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国家鼓励高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素质人才和谐发展的摇篮.一是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二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高校的科学发展.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三是和谐校园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安全文明.四是构建和谐校园,应着力处理好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和谐、学科之间的和谐、规模与质量的和谐、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法制与法治的和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等.
1.2增长方式转换
我们可以透过大环境的变化来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走的是一条旧式的工业化道路(即苏联提出的工业化模式),结果导致了几十年的短缺经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终于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增长方式更是受到来自内外两股力量的挑战和制约.一方面,长期来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缺地、缺电、缺水、缺油成为普遍现象,原材料因短缺而急速涨价,甚至在我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背景下居然出现了“民工荒”.这表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已经改变,支撑粗放型增长的许多要素要么已不廉价、要么是得不到.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资源相当部分依赖进口,产品也大量销往国外,遭遇到发达国家运用种种非关税壁垒手段尤其是严厉的“反倾销”惩罚.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国际市场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两招(反倾销和反侵权)还将愈演愈烈.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话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十四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已经提了30年了,最初不是这么说的,80年代的时候提出要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变到内延扩大再生产,实际上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0年来不断没有真正转变,而且有一些问题还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是要转变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在领导者,甚至包括我们经济工作者没有统一思想,也没有搞得很清楚.所以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三个问题上必须要明确:
第一个问题,要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因为现在我们经济增长很快实际上是靠投资.一到经济速度比较低时,就拼命扩大投资,用投资来扩大经济增长,这是发展方式无法转变的一个根本问题.所以,必须要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转变由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包括内需和外需.我还是非常重视发展外贸的,外需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外需和内需都需要重视,二者拉动经济增长才能做到经济发展方式有好的转变.
第二个问题,发展方式要转变,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到集约式发展方式.由粗放到集约当然有很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是政府要重视,更重要是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主创新不是我们说一说就可以自主创新的,必须从税收,以及各种各样的政策上引导,可以说逼这个企业自主创新,你不自主创新,你的产品就没有市场,你就没有人要你的产品你就不可能赚钱,只有这样的话,它才能真正的自主创新.所以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必须是要政策的引导.
第三个问题,主要是领导的理念转变.领导者不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尤其是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目标.所以要经济发展目标由GDP转换到民生、就业,只有民生和就业真正地上去了,GDP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我们现在一味注重GDP增长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所以我们领导者脑子里就是要考虑我管理的地方就业水平怎么样,老百姓的平均收入增长怎么样,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情况怎么样,这个上去了,经济肯定会增长.
2.发展与成绩
2.1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生机勃勃,百花争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春意盎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时俱进,成就斐然.回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和先导.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世纪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贯穿这一改革历程的,是高等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2.2取得成绩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
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呈增加趋势.我国已与1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26 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截至2004 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近82 万人,接受来华国际学生近50 万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稳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汉语国际推广有新突破,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 万人.涉外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初步形成.教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不断提升.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决定性的进展.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了突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是单一由政府举办高等学校.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开始恢复民办高等教育,这二十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达到244所,其中25所本科院校,219所专科院校,最近已经达到了26所本科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过去,中央部委及省市都办学,但随着国务院机构的改革,许多部委被撤消了,有些部委虽然还存在,但国家已经取消了他们的办学职能.
3.差距与不足
我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经费、高等教育科研水平、高等教育师资以及高等教育产出和贡献率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也基本构成了评价高等教育强国的依据.
3.1差距
教育规模,绝对数量多但比例低.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却只占很小的部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校学生数于1999年高校扩招后有了很大增长.201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5年,美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接近1800万,各类高等院校共有4000多所,毛入学率高达80%以上.
教育经费:增长迅速但总量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投入总量明显不足.2009年,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我国GDP的比例为2.9%,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反观美国,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虽然只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一少部分,但其投入经费占GDP的比例却远远3.2%高于中国.
师资力量:学历结构、师生比均不足.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各类高校专任教师达到120万,生师比接近18∶1.美国1999年生师比为14.9∶1.
3.2问题
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经费不足,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收费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甚至占到了总经费的80%,这就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成为发展的瓶颈.
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滑.因为扩招过快,教育资源的增量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均教育资源占有率下降,尤其是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加上管理力量分散.其中师资问题很严重,现在全高校中很多师资是兼职,专职占了很少的比例,个别高校只有几个专职管理人员,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的,学校难于持续发展.的.而且现在专职教师队伍是“两头大中间小”,青年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这头大,还有就是退休的老教授这头大,而中间的骨干,三十岁到五十岁这段最好的骨干队伍数量少;还有办学思想的问题.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入学机会,使得高等教育惠及普通人群,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仅仅反映在总体层面事.
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有些高等院校以学科分类为线索设置专业和课程,一些课程的教材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素质整体需要的要求.虽然高校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是简单地以知识代替能力,忽视了能力培养,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突出.高校的主要贡献就是培养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过去的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历尽艰难,取得了不少成绩,使得政策能够配套落实.
4.未来之路
4.1“规划”解读
核心任务:提高质量,教育强国.
发展目标:2020年建成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
改革培养体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服务社会: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4.2改革方向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教育观念创新: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教育目标,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为主的大学、实用型的高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学校自己探索:中国科技大学2008组建“少年班学院”;浙江大学依托“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
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