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1:43:42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怎么样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怎么样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怎么样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怎么样
在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里,希特勒带着80本书躲进地下堡垒里,当他读到《腓德烈大帝的传记》时不禁一阵欣喜.1762年1月,就在腓德烈大帝快要输掉战争时,他的老对手俄国女沙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去世,普鲁士转危为安,而此时罗斯福也正好去世,希特勒以为历史将再一次站在德意志他这边.事实证明,历史没有简单重演,而书籍也并没有改变命运.回到拿破仑的时代,依靠着轻装步兵(法军在行军和战斗中,都是每分钟走120步,而他们的敌人却坚持每分钟走70步)、采用新军制(把军队分成“师”的永久性组织)、因粮于敌,拿破仑风卷残云,征服欧洲.而就在奥尔施塔特会战,克劳塞维茨随奥普斯特亲王参战,最终成为了拿破仑的俘虏.最伟大的军事家遇上了后来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而克劳塞维茨之所以称为日后的大理论家,和他作为败军之将,受了很大刺激有关.很显然,一个真正的武人,用兵如神的军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写兵书,而写出来也未必精彩.反而是克劳塞维茨这样的人最合适,这位俘虏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但好学深思,喜欢随军观察,喜欢事后总结,认真分析过130多个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说,克劳塞维茨的兵书,是拿破仑战争的产物.拿破仑本人不写,有人替他写.与其他行业不同,一个正规军人并不能经常的实习他这种职业.因此间接经验即军事理论对军人极为重要.不过有意思的是,似乎往往一场大战影响一代人,一代人中总会产生像克劳塞维茨一样的军事理论家,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更像是文人,他们总结经验,产生理论,却又被经验所局限,形成属于一个时代的军事理论.有人评论李德·哈特的《战略论》,说“终究是文人的战略观”,“把每次失利都解释为对方采用了间接路线战略,果真是学究气十足的作品”.然而事实上,“李德·哈特并无把间接路线视为万应灵丹的意图,不过由于过分地强调,遂不免有言过其实之嫌”.只要了解哈特在一战中九死一生捡回小命,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对于战争中那些高级将领只是蛮攻硬打而坐视许多青年冤死的深恶痛绝.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作为一个高寿的军事理论家,哈特曾多次修正自己的间接路线,从最初的地理意义到后来的打破心理平衡,可以说,哈特完成了从战术到战略乃至到哲学的蜕变.与哈特的幸运不同,克劳塞维茨却由于“那个该死的霍乱”,终止了思想的逐渐演变——已经差不多要放弃他原有的“绝对战争”观念.由于在克劳塞维茨之后,哈特在继承的同时也对克劳塞维茨的不少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他的观点是大陆化的,因之未能了解海权的意义”,“当那个机械化时代正要开端时,他却还宣称着‘深信数量优势的决定性是与日俱增的’”.回到哈特记录的那些战争上来.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二战,作为一个半吊子的军事爱好者,我似乎在和一位好友回忆那些激动人心的战争.与好友强调间接路线不同,我关注的是国外战争与国内政治的关系,比如迦太基与罗马的战争,由于“费边战略”的有效实施,迦太基军队士气低落,同盟也几尽瓦解,然而由于内部政策的影响,老百姓希望战争赶紧结束,而军队中有许多人开始批评和反对费边的战略,认为他不过是懦夫,最终导致连任的失败和罗马在后期一段时间的失利.而这种国外战争与国内政局的影响更是在二战后的美国多次出现,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只可惜哈特对于大战略只作简略的检讨,“大战略应计算和发展国家经济资源和人力支持战斗力量.同时还有精神资源也和具体形式的力量一样重要.”我没有仔细分析过美国在远东的两次战役,只是直觉上认为,在沾沾自喜的同时,或许我们更应该庆幸在美国有所谓反战人士的参与.诚如哈特所言,“战争的目的为获得较好的和平”,“工业化已经使所有国家在命运上变得不可分.政治家的责任为永远不应忽视现实而追求胜利的幻想.” 最后感谢冯鑫送书.在扉页上写着,一起读书,一起进步.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