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8:09:09
春秋五霸的故事

春秋五霸的故事
春秋五霸的故事

春秋五霸的故事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山东省东明县有一个村叫五霸岗,听老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在此争战,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势图(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编辑本段“五霸”简介
  齐桓公
  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
  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答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吴王阖闾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
  越王勾践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称霸主要标志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同时在现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无人提及.郑庄公应算春秋五霸之一.
  编辑本段“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网上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 齐桓公
  种说法,此外还有一些说法是将夏商时代的一些骁将也算进来,那些已经超出了春秋时代的范围.   这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   9.“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部分中学课本   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第2、第3、第4、第5、第8,这五种可以排除.第6种观点太过于偏袒晋国,而且将楚庄王排斥在外,也显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这两种了,两者的成员相似,差别只在“郑庄公”和“宋襄公”这一个名额.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编辑本段春秋霸王介绍
  郑庄公
  姬姓,名寤生 (前757年─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号称“春秋小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太叔段发动的叛乱,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此外,与周交恶,也很注意策略.虽大败王师,而又夜使祭仲劳王;既恨周王弃己,又用周王之权威以打击宿敌.前713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武城县东)、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郑庄公英雄一世,但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然而仅几个月后就病逝了,郑国亦由盛转衰.
  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幺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一个多月后,齐人杀死公孙无知,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的兄长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的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最杰出”).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
  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文公乃于公元前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
  楚庄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芈(mǐ)姓 ,熊氏,名旅(一作侣),楚穆王商臣之子,公元前613 年~前591年在位.   楚国原是一个南方小国,经过文王、成王的发展之后,到穆王时已渐渐出现停滞状态 .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他两位师傅公子燮与子仪发动的叛乱 .叛乱虽被及时平息,但对他这个幼主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不利的开端.在复杂 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 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 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但仍然摇摆不定.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最后楚军大获全胜,声威大震,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中原各国诸侯对楚国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有敢违背楚国旨意者,楚国兵锋所向,没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庄王连年用兵,但他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对百姓安抚体恤,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对外战争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块土地的得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势,号令天下,这使他的霸业最终取得了成功.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名兹甫,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阳南)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河南睢县境).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宋襄公
  ,楚军久围宋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   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最务实的《左传》中也并未以霸许他.
  秦穆公
  秦穆公
  秦穆公,嬴姓[1],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秦国开始崛起.   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因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赐给岐以西地,正式建国.经文、宪、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即位后,胸怀大志,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选拔人才,能够打破尊卑贵贱界限,选拔贵族以外的人,选用别国前来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是个奴仆,他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换了回来.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穆公又在百里奚的推荐下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秦穆公广纳贤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业,还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强调取信于民.晋国闹饥荒,向秦国求援,他不计过去的恩怨,把大批粮食运到了晋国,说不能让百姓受罪.晋国臣民都称颂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使他深受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有了争霸的基础.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谋略.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抗衡.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到,想取代晋成为霸主.为稳定后方,他全力进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他通过投奔来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国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采用离间计、美人计等策略,突出奇兵,发动全面攻击,征服了这些国家,扩地千里.这样,东从陕西、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
  又作“吴王阖庐”.姬姓,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下游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吴国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了车战.此外,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意图,自号吴王,欲与南方大国楚国在疆场上一试身手.公元前584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此后近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几成世仇.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   具有政治胆识的阖闾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亡臣伍子胥,听取其振兴吴国的建议.他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 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整军经武,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任用伍子胥帮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 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对楚国大举进攻,楚军瓦解败退,主帅令尹子常狼狈逃窜,吴军大获全胜,又经过几次战斗,进入了楚都城郢.楚昭王惊慌出逃,后在秦哀公的帮助下才重返国都.战胜楚国后,阖闾的锋芒转向了越国,开始了对越的攻战.公元前496年,在两军交战时,他不幸被越军射来的箭击中,受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