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应有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8:13:14
如何才能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应有作用

如何才能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应有作用
如何才能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应有作用

如何才能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应有作用
南丰县幼儿园 章丽华 前言: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数学操作活动是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弄,操作数学材料反复进行探索,获得数学经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器官,帮助幼儿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一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幼儿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案例: 记得去年大班第一学期有一节“二等分”的操作活动,整个操作活动我是这样安排的: 我先请幼儿拿出操作材料(长方形蜡光纸),问:“小朋友,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回答是长方形的.“好,小朋友都答对了,那么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剪刀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幼儿各自操作.几分钟后,我看大部分幼儿已经操作完毕,于是我又问:“好,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甲幼:“我把这张纸上下对折分成了二个长方形.”乙幼:“我把这张纸左右对折分成了二个长方形.”我又充满期望地问:“这两个小朋友分得都不错.谁来说说你还有什么不同分法?”我期待了半天,没有幼儿回答.于是我先告诉大家:“其实还有一种分法,就是把这张纸的二只对角折一下,可以分成二个相同的三角形.”我演示了自己的分法,“好了,像这样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分成相等的两份,就叫二等分.”在这同时,我马上授于二等分的概念.最后我请幼儿拿出操作材料(各种形状的蜡光纸)由幼儿根据我所讲授的二等分把它们全部二等分. 案例分析: 活动后,我觉得整个过程幼儿似乎有很多的操作时间,但并未达到操作目的.我好像在发布口令,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来听我的指挥,失去了积极、主动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的机会.而且活动时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开始动手操作时幼儿还很感兴趣,正在亲身体验图形的改变,可中途我要求幼儿停止操作,静下来学抽象概念,幼儿便心不在焉,他们眼睛盯着盒中的图形,他们在想:“盒中图形怎么分呢?”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操作活动从形式上看注意了让幼儿通过动作进行学习,但从实际上看没有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也没有给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当然也无法利用学具达到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目的. 基于以上原因,于是我利用了休息时间,设计了另一种活动方案,对另一个大班进行了实施: “小朋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图形宝宝,你们能说出这些图形宝宝的名称吗?”幼儿踊跃回答. “好的,下面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把每一种图形宝宝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同一个图形,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法,看谁的小脑瓜最聪明,分的方法最多!”幼儿自由探索,各自操作.这时我着重强调要分得同样大小,十几分钟过去了,幼儿基本操作完毕. “好!下面我请小朋友来讲讲你们是怎么分的?用了几种方法?”幼儿各述其见.有的说圆只有一种分法,可以分成两个半圆;有的说正方形可以对折分成两个长方形,也可以分得两个三角形……这时我让有另外办法的小朋友不时补充. “小朋友真聪明,是的.有的图形只有一种分法,有的却有多种方法.对了,像这样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就叫做二等分.”这时我授予概念让幼儿加深理解. “那么再请小朋友把分好后的图形宝宝和原来的图形宝宝比较一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一环节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等分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让幼儿自己比较,自己通过推理、分析、判断找到了答案.最后,我还请幼儿想想除了图形宝宝可以分成二等分外,其他哪些物体可以分成二等分,怎么分?我又在区域角摆设了各种物体和不同图形,请幼儿继续探索理解二等分的概念. 案例反思: 同样一个操作活动,两种活动设计.没想到效果截然不同.后一个活动中,我认为既训练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让幼儿开动了脑筋,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图形有不同的分法,有的有一种分法,有的有多种分法.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获得了二等分的感性经验,而“二等分”这一抽象概念,使幼儿在“玩”中便懂得了. 这次活动后,我对数学操作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怎样才能使活动发挥有效作用从中也悟出了一些经验,以下几点体会希望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要对操作活动更新观念. 在幼儿园教学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到幼儿认识物体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只强调直观性.活动中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所能解决的.幼儿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他们必须通过反复摆弄操作材料,感知和发现材料中所呈现的数学关系,来逐步建立数学概念.所以凡是要教给幼儿有关的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幼儿对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例如在二等分教学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其次,在验证性操作中,巩固对二等分含义的理解,并探索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最后,在创造性操作中,让幼儿对同种材料进行多种分法,得出不同的等分形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目的明确,过程环环相扣.这样.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二等分的数学内涵. 二、教师要科学设计选择操作材料 操作活动是一项“玩”的活动,可操作材料的设计与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那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才是合格的呢?它必须具有六性:“科学性、启发性、多样性、层次性、实用性、游戏性”,这六性缺一不可,少了“科学性”幼儿所感受到的概念是错误的:缺了“游戏性”幼儿没有参与操作的兴趣.如上述操作活动中,如果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只是一种颜色的,一种形状的纸,那幼儿就不会感兴趣.如果是多种颜色的各种图形的,便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师所设计的学具也应考虑到幼儿思维特点及个体差异,以符合不同水平幼儿所使用,并便于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困难或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如让幼儿理解相邻两类的关系时,应在活动中提供“对点子”、“摆物比较”、“找邻居”三种学具.能力弱的幼儿将教师预先画在图形卡上的点子上下对齐摆好,通过直接观察,从中发现相邻两数在数量上的多、少关系;能力强的幼儿则可直接从数字群中找出相邻数,然后由从盖章或画圆圈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两数间的多、少关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让幼儿愿意“玩”,并从“玩”中学到知识. 三、教师要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 操作活动虽说是以幼儿为主的,但教师的指导工作也不能忽视.注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中.比如在操作前教师没讲清操作要求,那幼儿操作后的结果将与所预想的完全不同.如将各种图形二等分,如果没有讲清把她们分成相等的两部分,那幼儿或许分得一大一小,或分得一长一短,也就达不到活动目的.在操作中,教师应尽量避免指令性操作,不能只满足于幼儿按要求完成操作任务,而应提高幼儿操作活动的自由度.教师应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水平.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帮助其克服操作中的困难,防止包办代替,关注幼儿所进行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要紧密相连;再者,幼儿在操作时难免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提醒他们纠正,注意启发正确的掌握. 四、教师要注重操作活动中的评价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对幼儿做出恰好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这对幼儿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其一,对操作结果进行知识性的评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零碎的、粗浅的感性的经验,生理化、理性化,形成一定认知结构,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 其二,对操作技能进行评价.组织幼儿交流、示范、讨论各自的操作方法,评评谁的操作最规范,方法最好.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辨别的能力,促进数学语言的发展.例;“给各种图形二等分”活动中,要对分得多种方法的幼儿及时表扬,并要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整理自己获得的体验. 其三,对幼儿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评一评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哪一位小朋友最能克服困难?哪一件操作最精细,培养幼儿从事数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操作活动是一种很受幼儿欢迎的教学法,只要教师能对操作活动更换观念,科学地选择操作材料,及时进行指导与评价,并合理地安排设计操作过程,那操作活动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