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到明清水墨画发展的衔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0:30:38
隋唐到明清水墨画发展的衔接.

隋唐到明清水墨画发展的衔接.
隋唐到明清水墨画发展的衔接.

隋唐到明清水墨画发展的衔接.
中国传统山水画初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随类赋彩”也就是根据对象的类别加以区分性的着色,色彩只是表现形体,物类的一个手段.在“水墨为最上”提出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都是以“随类赋彩”为标准.到了隋唐,山水画虽已具很高的艺术价值,但仍是青绿赋彩的传统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儒道思想的影响,士大夫审美趣味的改变,抑制色彩的观念便逐渐盛行,因此自画家王维提出“水墨为最上”的论调后,水墨便逐渐取代色彩的地位,普遍的为一般画家所采用.荆浩在《笔法记》中云:“随类赋彩,自古有之,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这之后,张彦远又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之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百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夫画,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不难看出,运用水墨方能如此得意,实已等于或更胜于赋彩.于是,“水墨画”和“以色貌色”的“赋彩画”就一直并行发展着.到了五代北宋,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都善用墨.他们以墨辅笔,写一片江南景色.北方山水画派宗师荆浩则首次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把墨法作为其中之一给予理论阐述.于是乎我们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墨”也就不能单纯的理解成为一种工具材料,水墨中黑白两色,白色是无色,墨在宣纸上产生的变幻无穷的效果,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到了明清,中国山水画家们又在控制并发挥生纸的性能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一些常用绢作画的画家发展了湿画法,用水更饱和,水墨恣肆,气势非凡.徐渭、石涛、八大以及扬州八怪等,则把泼墨、破墨技法发展到新的高度,开创了水墨大写意的新世界.近代画家黄宾虹,用前人用墨的经验,提出了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七墨法”.即便如此,我们不能说我们的前辈不懂得色彩,厌恶、排斥、抛弃色彩.其实水墨淡色与重着色的画法在古代也是有的.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以色为主,墨不碍色,互不侵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