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0:22:35
食品化学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食品化学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食品化学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食品化学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在人的一生当中需要摄入不同类别的食品,而无论
哪一种食品相对来说都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日常摄入
的食品主要存在以下潜在的污染:生物性污染、化学性
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是指存在于食品当中的
食用后能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
包括: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残留的化学物质、加工过
程中人为添加的化学物质、偶然污染的化学物质等.天然
存在的化学物质存在于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下文
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食品原料当中存在的化学毒素物质.
1 毒蕈毒素
蕈类又称蘑菇,属于真菌类.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
中毒的蕈类,在我国有100多种,对人生命有威胁的有
2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1〕.
1.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毒蕈中的毒素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中毒症状与
毒物成分有关,主要的毒素有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
素、血液毒素、原浆毒素、肝肾毒素.由于毒蕈的种
类颇多,一种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
存在于多种蘑菇中,故误食毒蘑菇的症状表现复杂,
常常是某一系统的症状为主,兼有其他症状.一般常
分为胃肠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溶血症状、实质性肝
脏肾脏损害症状、类植物日光皮炎症状等.毒蕈中毒
的严重性取决于毒蕈的种类、毒素的性质及进食量
等.儿童及老人对中毒的耐受力较低,后果也较严
重.一般说来,肠胃类型、神经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
如能积极治疗,死亡率不高.唯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
死亡率可高达50%~90%.
1.2 蕈类中毒的预防
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使群众能识别毒蕈而避免采
食.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
浆,有蕈环、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蕈皆不能食用.需知
有部分毒蕈包括剧毒的毒伞、白毒伞等皆与可食蕈极为
相似,故如无充分把握,仍以不随便采食野蕈为宜.切
勿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毫无识别毒蕈经验者,
千万不要自采蘑菇.
2 黄曲霉毒素
2.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黄曲霉毒素(A f l a t o x i n ,A F )是由黄曲霉
(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代谢
产生的一类结构相似含多环不饱和香豆素的化合物,已
分离出17种,其中4种已完全弄清其特性并从毒物学方
面进行了广泛研究〔2〕.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霉菌毒素,主要损害
肝脏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长期摄取黄曲
霉毒素与罹患肝癌有关.近几年的调查表明,在非洲、中
国和东南亚发生的肝癌与某些食物中黄曲霉素含量高有直
接关系.在现今社会里,人类因摄取到黄曲霉毒素而引起
急性中毒的个案罕见.中毒病征可能包括发烧、呕吐及黄
疸病,也可引致急性肝脏受损,情况严重的会致命.
2.2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黄曲霉毒素可存在于多种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出产
的食品内.首先,最常发现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是花
生,霉变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还会污染花生油和花生
酱等制品;其他食品还有玉米、无花果、果仁及其他
谷物中也较常见.其次,用霉变的玉米喂饲畜禽,黄
曲霉素会在动物组织中蓄积,通过食物链给人类带来
危害.第三,近几年来,不仅在粮食和油料作物中发
现了黄曲霉毒素,而且在酒类、酱油、豆酱等部分调
味品、饮料以及食品工业用的酶制剂中也都相继发现
黄曲霉毒素.
2.3 黄曲霉毒素的去除
黄曲霉菌肉眼看来往往是绿色的,而黄曲霉毒素却
无臭、无味、无色.而且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呈稳定状
态,能抵受一般的烹调过程,不易分解.如在霉变的稻
谷、小麦中的黄曲霉毒素对热不敏感,100℃/20h也不
能将其全部破坏,蒸煮、油炸等都不能将黄曲霉毒素去
除,所以黄曲霉毒素一旦出现,便难以消除.因而卫生
学家提倡对付黄曲霉毒素的最佳方法是预防〔3〕.
为了防止产生黄曲霉毒素,首先,最好将桃仁、果
仁、谷物贮藏在密封和干燥的地方,贮藏过程中有效控
制措施为防潮.其次,不要吃发霉的食品,尤其是发霉
的桃仁、花生、大米(黄霉米)和玉米.第三,有关试
验表明,酿造原料和辅料都是黄曲霉的天然培养基,贮
存不当可产生黄曲霉毒素.发酵原料和辅料要充分晒
干,运输和贮藏过程中严禁遇雨受潮.一般情况在低于
2~3℃、相对湿度不超过20%~40%的情况下保藏粮食
原料和辅料,就完全可以防止黄曲霉和其它霉菌的生
长.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夏季,发酵原料的贮藏更要严
加管理.
目前关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去除的方法大多数停留
在试验室阶段.花生和玉米种子中的黄曲霉毒素多集中在
少数种子内,一般可用手选去除霉、坏或变色发芽的粒
子.也可用机械或电子的方法去除霉变的粒子.对于被黄
曲霉毒素污染的大米,由于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中,因此
用水洗法就可大大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3 扁豆、芸豆毒素
扁豆(包括芸豆、四季豆等)是人们普遍食用的蔬
菜,一年四季都有.但扁豆中含有毒素,若加工制作方
法不当,会导致中毒发生.
3.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生的扁豆、芸豆中含有一种称之为红细胞凝集素
的蛋白,具有凝血作用;另外还含有一种皂素,它多
在豆的外皮里,是一种破坏红细胞的溶血素,并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立秋后的扁豆里含
有这两种毒素最多,人食用后很快会出现中毒现象.
扁豆中毒潜伏期最短为1h,多为15h,一般在2~4h,
中毒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疼、头晕、
心慌胸闷、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症
状,经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人在24h内即可恢复健康,预
后良好.
3.2 毒素的去除及合理烹调
一般认为扁豆中毒与品种、产地、季节和食用部位
等因素密切相关,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毒素含量的高
低,如扁豆越老毒素越多、扁豆的两端和夹丝是毒素比
较集中的地方等.不过,由于扁豆中的毒素物质对热不
稳定,在持续一定时间的高温条件下即被分解破坏,所
以只要烹饪方法得当,就可以有效地预防扁豆中毒.
在用扁豆作原料烹饪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
先,扁豆越老毒素越多,尽可能食用新鲜的嫩扁豆.其
次,食用前择净扁豆的两端及夹丝,这些部位所含毒素最
多.第三,烹调扁豆时应使其熟透,以破坏毒素.如果加
热不彻底,口感生硬,豆腥味浓重,则扁豆中的毒素没有
被消除,食之极易中毒.例如扁豆馅饺子、凉拌水焯脆扁
豆和爆炒扁豆等,由于这些烹饪方法或加热时间短,或加
热温度不够,毒素很难被破坏掉,因此很容易引起中毒.
4 鲜黄花菜中的毒素
4.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鲜黄花菜为植物的花,在开花前收割,毒素主要在
其根部.黄花菜为什么一般不宜鲜食呢?这是因为鲜黄
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这种生物碱本来无毒性,但进入
胃肠道后会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能强烈刺激胃肠和吸
收系统.成人如果一次食入0.1~0.2mg的秋水仙碱,即
可引起中毒.一旦中毒,便会出现咽干、烧心、口渴、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便、
血尿或尿闭等现象,如果一次食入20mg的秋水仙碱就
可致人死亡.潜伏期一般0.5~4h.
4.2 毒素的去除及合理烹调
鲜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碱易溶于水,且在高温60℃时
可减弱或消失.由此可知,鲜黄花菜不是绝对不可食
用,只要先在沸水里漂烫,然后放到冷水中浸泡,再经
过炒透或煮熟,完全可以安全食用.食用干黄花菜则不
会出现食物中毒.因为在蒸煮晒干过程中,秋水仙碱已
经流失和破坏.
4.3 食用黄花菜的注意事项
干制黄花菜无毒,鲜吃时加水浸泡或者用开水烫,
去汁煮熟,煮透即可.外出用餐,如果不了解黄花菜的处
理方法,最好少吃;食用量在50g以下,不会引起中毒.
一旦中毒,马上补充水分,严重时去医院做相关处理.
5 苦杏仁中的毒素
5.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苦杏仁含苦杏仁苷约3%.苦杏仁甙属氰苷类,大
鼠口服半致死量为0.6g/kg,在苦杏仁苷酶作用下,可
水解生成氢氰酸及苯甲醛等.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
化酶活性,造成细胞内窒息,并首先作用于延髓中枢,
引起兴奋,继而引起延髓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多
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苦桃仁、亚麻仁、杨梅仁、李子仁、樱桃仁、苹果
仁中毒原理同苦杏仁.大量生食甜杏仁亦可中毒.
潜伏期短者0.5h,长者12h,一般多为1~2h.苦杏
仁中毒时,常见症状有口腔苦涩、流涎、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心悸、脉快、紫绀并瞳孔放大,对光反射
消失,牙关紧闭,全身阵发性痉挛,最后因呼吸麻痹或
心跳停止而死亡.患者呼吸时可有苦杏仁味.含氰苷植
物中毒国内外均有报道,其中以苦杏仁中毒最多.
5.2 毒素的去除及合理烹调
向群众讲解苦杏仁、木薯中毒的知识,不吃苦杏
仁、李子仁和桃仁.用杏仁做咸菜时,应反复用水浸
泡,充分加热,使其失去毒性.另外,千万不能生吃
木薯,要煮熟、蒸透后方可食用.
6 马铃薯中的毒素
6.1 有毒成分及中毒症状
马铃薯中的有毒成分主要是龙葵素.是一种对人有害的生物碱.马铃薯收获后的贮藏方法与龙葵
素的关系极大.贮藏过程中,马铃薯块茎受光,皮
层表面逐渐变成绿色,这种现象称为绿化.马铃薯
绿化是由于产生了叶绿素之故,在此同时也积累了
龙葵素.在光照条件下,贮藏温度不同其绿化程度
也不同,温度低则绿化受到抑制,所以贮存马铃薯
的温度最高也不能超过10℃,并且要严格避光.马
铃薯中含有的龙葵素,平时含量极微,一旦发芽,芽
眼、芽根龙葵素的含量急剧增高,可高出平时含量的
40~70倍〔4〕.
正常人食入0.2~0.4g即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
为咽喉瘙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或疼痛,其后
出现胃肠炎症状,还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
碍、呼吸困难,重症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
痹而致死.
6.2 毒素的去除及合理烹调
龙葵碱不易溶于水,性质较稳定,烹调时不易去
除或破坏.一般以100g鲜马铃薯含20mg龙葵素作为食
用的安全界限,为防止食用马铃薯中毒,在食用时应
注意以下问题:(1)马铃薯应存放于干燥阴凉处或经
辐照处理,以防止发芽.(2)发芽多的或皮肉变黑绿
者不能食用.发芽不多者,可剔除芽及芽周围部分,
去皮后水浸30~60min,烹调时加些醋,以破坏残余的
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