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 丰碑 之后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0:18:40
谁知道 丰碑 之后的故事?

谁知道 丰碑 之后的故事?
谁知道 丰碑 之后的故事?

谁知道 丰碑 之后的故事?
是不是红军过草地时军需处长分棉衣,最后自己冻死变成个晶莹的丰碑的故事啊?
一.文章概述: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行军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故事,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二.文章结构:
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事情发生的环境.“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里”,“红军战士穿着刚刚发下的旧棉衣”,“顶风冒雪前进”.
第2自然段:风雪中,人们发现一位老战士冻死在冰崖旁.接着,具体细致地写了军长感情发生的变化.以军长感情变化为线索,讲述了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红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
第3自然段:写红军队伍在风雪中继续前进,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分析讲解
1.生字
(1)字音:本课生字较多,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
崖:要注意它的读音应为“yá”不读“ái”.
(2)字形: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这些字的字形.
碑:左边为石字旁,碑指石碑,所以为石字旁,右边是卑,表示读音,注意中间的一撇是从上面贯通下来的.
冻:左边是“冫”不是“氵”带有“冫”的字大都与寒冷有关,如“冷、冰、凉、寒”等.
漫:要注意与“慢”相区别,漫指到处都是,充满.如:漫山遍野、黄沙漫天、弥漫,还可以指随便,不受约束.如:漫谈、漫无限制等.
肌:要与“饥”相区别.
需:要与“须”相区别.需,指需要、想要的东西.如:需求.还指需用的东西,如:军需.须原来指胡须,如:须发、须眉、须子.后来也指“须要”,是要注意的东西,如:必须努力、务须注意等.
(3)词语解释:
丰碑:高大的石碑,课文中比喻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伟大的形象.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坨,成块或成堆的.冰坨,大冰块、大冰堆.课文中比喻严寒中冰雪覆盖的云中山.
2.理解课文
这个故事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大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前能先收集一些有关红军的资料,了解一些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课文以军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从侧面描写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篇课文.
(1)军长的变化.
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主线——军长的情感变化,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读读几个句子.
①军长听了一愣,疾步朝长长的队伍前面走去.
②他为什么没穿棉衣?为什么没有发给他棉衣?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猛然,他转过身向旁边的人喊:“把军需处长给我找来!”
③ “警卫员,立刻把军需处长叫来!”
④满脸怒气的军长突然冷静下来,他向前走了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睛.
这几个句子是描写军长感情变化的句子,知道了军长感情变化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来看看描写军需处长的句子.
(2)军需处长的外貌.下面这段话是全文中重点的重点,让我们先来读读.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
(3)体会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了环境描写,如:狂风怒吼、大雪纷飞、风雪弥漫.“风,更猛了!雪,更大了!”等词句.突出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与课文中军长神态、动作的变化以及军需处长的牺牲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4)理解课题——丰碑
课文最后写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对这句话我们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当时的环境,冰雪本身是晶莹的,而联系军需处长的做法和军长及其他战士的表现(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睛),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这里“晶莹的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军长和战友们心中永存的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后来者,对军需处长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永远的缅怀.
参考资料: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