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2下历史的全部重点知识那些什么会议 什么5年计划 863 计划 反正就是全部的重点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1:12:59
初2下历史的全部重点知识那些什么会议 什么5年计划 863 计划 反正就是全部的重点知识

初2下历史的全部重点知识那些什么会议 什么5年计划 863 计划 反正就是全部的重点知识
初2下历史的全部重点知识
那些什么会议 什么5年计划 863 计划 反正就是全部的重点知识

初2下历史的全部重点知识那些什么会议 什么5年计划 863 计划 反正就是全部的重点知识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 1.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特区在发展为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3.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速度称为“深圳速度”. 4.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5.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 6.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7.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原因 1. 在“繁荣”表象背后,隐藏了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赚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2. 1929年10月24日,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来临了. 危机影响 3. 从美国爆发的危机,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1929——1933年.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 危机后果 国内 4. 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德国法西斯分子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国际 5.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和摩擦尖锐.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自由放任”政策失败 6. 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危机不断恶化.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实施 1. 罗斯福上台之后,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2. 他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进行一系列社会立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新政评价 3. 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西斯势力.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止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反展出一种国家干预于自由放任的“混合经济”. 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服务. 局限性 4. 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5.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从而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它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6. 新兴工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1.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内容 2.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流通领域)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种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影响 3.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斯大林模式” 苏联成立 4. 1922年,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内容 5.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6. 苏联政府推进力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评价 7.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8. 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处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日后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