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名人不懂就问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5:11:30
谁有名人不懂就问的故事?

谁有名人不懂就问的故事?
谁有名人不懂就问的故事?

谁有名人不懂就问的故事?
第一个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现了摆动定时性定律,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发明了比重秤、空气温度计,发明了枷利略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枷利略从小多才多艺.他会画画、弹琴,非常喜欢数学,会制造各种各样的机动玩具.他本可以成为一个大画家或者大音乐家.但是,他更爱自然科学.他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他老是问父亲,为什么烟雾会上升?为什么水会起波浪?为什么教堂要造得顶上尖、底层大?长大以后,他的疑问就更多了.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常常陷入沉思之中.他想,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并没有经过证明,为什么要把它们看作是绝对真理呢?伽利略少年时代提出的许多个为什么,后来都由他自己找到了答案.在伽利略的故乡比萨城里,有一座既庄严又华丽的大教堂.一天下午,伽利略来此参观.一个司事开始给一盏油灯注满油,把灯挂在教堂的天花板上,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间来回摆动.伽利略看到,吊灯开始以一个很大的弧度摆动着,弧度变小时,摆动的速度也变慢了.他觉得链条的节奏好像是有规律的,虽然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但吊灯每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都一样长.没有钟表,他用右手按住自己的脉搏,默默地数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他发现,吊灯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确是相同的.伽利略心里突然一亮,他想到:“亚里士多德说过,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亚里士多德是不是弄错了?”他回到家里找来材料,做了几个摆.他把短摆挂在屋子里,长摆挂在大树上,然后精确计算一个摆从弧的一头运动到另一头所花的时间.实验结果证明,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由绳子的长度决定的,不管摆的重量如何,与振幅也无关.但伽利略还有些不明白.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速度是由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也越快.但是,摆不也是从高处落下吗?为什么只要摆的绳长相同,摆落到最低点的时间都相同,而跟重量没有关系呢?他决定到比萨斜塔上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他发明了一个小机关,只要一碰按钮,盒中的物体就能同时落下.试验的一天,他让学生们拿着盒子站在二层、三层、五层及塔顶窗口,他发出了信号,二楼的学生打开盒子,把一个1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这样一层一层地试验,每一次试验下来,不同重量的铁球都同时到达地面.
第二个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两浙西路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当时的一些见闻,均收入《梦溪笔谈》.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于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得出北极星与北极距三度.这一科学根据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记载.《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创造了新的高等级数求和法——隙级数.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来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以极高的评价.(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沈括和》

《师说》有云: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不妨一查这几个

故事一: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全部展开

故事一: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的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故事二: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

收起

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

全部展开

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