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用初一课本中的话回答 禁止抄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7:48:3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用初一课本中的话回答 禁止抄袭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用初一课本中的话回答 禁止抄袭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用初一课本中的话回答 禁止抄袭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用初一课本中的话回答 禁止抄袭
最大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内容:1,在朝廷必须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官员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拔氏改为姓元;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校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原因:1,自然条件充沛优越.
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社会环境稳定.
4,政府注重开发,劳动人民的勤劳
|||加速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整合: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一种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背景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内容
孝文帝改革,主要为以下内容:
迁都
汉化的第一步就是迁都洛城,《魏书?任城王云传》记载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是个好地方,且在经济及战略上来讲,又可以通凿运河,《魏书?李冲传》中孝文帝言:“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开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
习惯与文化
首先改变衣着与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接下来,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随着语言改变,姓氏也随之改变.
政治方面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人财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重新整理户口,方便税收.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孝文帝只讲氏族,不讲伦理,因为鲜卑族自古以游牧、战斗为主概,并不讲究文化,要提高文化水平须等到懂得儒学、道家等哲学,而氏族则只需以官爵的高下为标准,如《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如此可知,北魏后期只论门第高低,正是鲜卑贵族尚无高深文化而发展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鲜卑贵族的政治与社会地位能与华北汉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世家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