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都引用了哪些典故?它们的含义及作用都是什么?有没有人知道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6:03:01
1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都引用了哪些典故?它们的含义及作用都是什么?有没有人知道答案?

1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都引用了哪些典故?它们的含义及作用都是什么?有没有人知道答案?
1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都引用了哪些典故?它们的含义及作用都是什么?
有没有人知道答案?

1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都引用了哪些典故?它们的含义及作用都是什么?有没有人知道答案?
水自蔽:出自《庄子 外篇 秋水》
庄子钓於濮水之上,楚王使人求之仕.庄子持竿不顾,曰,吾不愿为死龟,巾笥藏之庙堂之上,宁将曳尾於涂中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姓姜,名小白,曾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东周王室平定内乱,外平戎狄,内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名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由秦送回晋国即位.他整饬内政,使国力增强.又平定东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后打败楚国,成为霸主.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论语·泰伯篇》原文:意为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而犹以服事殷,故谓之至德.
孔子赞扬周文王势力超过殷纣王,但还臣服于殷.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乐毅是战国燕昭王时名将,曾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破齐,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后封为昌国君.昭王死,惠王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让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恐留燕被害,于是投奔赵国.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与赵高矫诏继始皇立,称二世.蒙恬:秦始皇时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始皇遗诏,逼使蒙恬自杀.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连自己共三代.均为秦国名将.
周公有《金縢》之书
《金縢》:《尚书·周书》篇名.其中记述武王病时,周公曾作祷辞祭告于神,请求代武王死,祭毕将祷词封藏在金縢柜中.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的另两个叔父管叔、蔡叔等诽谤周公篡位,引起成王怀疑.于是周公避居东都(现河南洛阳市).后来成王启柜发现祷词,知其忠贞,大为感动,亲自迎回了周公.縢,封缄.金縢密封的金属柜.
介推之避晋封
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大封从亡诸臣.介子推不言己功,偕其母隐于绵山而死.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他坚不出山,抱木被烧而死.
申胥之逃楚赏
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痛哭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求得救兵,击退吴军.楚昭王回到郢都,赏赐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赏.
---------------------------------------------------
本文在第三部分,也就是第六自然段,举出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典故:齐恒、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矣,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接下来还以周公自况,作者用这些典故旨在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却无代汉自立之心,如同这些先贤所为啊.
文章第四部分又举出“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的典故.这两个典故说的都是不受禄不受赏,只为忠君事国.再一次强调自己并无个人所图,只怕辱没了主上的使命.而现在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租税,怎么承受得了呢!虽说天下尚未平静,不能交出兵权,但可让出封地.这样就可以“分损谤议”了.
文中所用典故,不仅服务于主旨的表达--每一个典故都紧紧围绕着虽无代汉自立之心,却又不能“离兵为人所祸”,而导致“国家倾危”,还要分损谤议,这样的中心,而且处处强化了全文的中心.此外,所用典故事例典型,所引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名君、名相、名将,也由此映射出曹操深谋远虑的城府和凌厉群雄的气势.
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象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象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泥水自蔽:出自《庄子 外篇 秋水》
庄子钓於濮水之上,楚王使人求之仕。庄子持竿不顾,曰,吾不愿为死龟,巾笥藏之庙堂之上,宁将曳尾於涂中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姓姜,名小白,曾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东周王室平定内乱,外平戎狄,内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名重耳,曾在外流亡...

全部展开

泥水自蔽:出自《庄子 外篇 秋水》
庄子钓於濮水之上,楚王使人求之仕。庄子持竿不顾,曰,吾不愿为死龟,巾笥藏之庙堂之上,宁将曳尾於涂中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姓姜,名小白,曾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东周王室平定内乱,外平戎狄,内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名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由秦送回晋国即位。他整饬内政,使国力增强。又平定东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后打败楚国,成为霸主。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论语·泰伯篇》原文:意为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而犹以服事殷,故谓之至德。
孔子赞扬周文王势力超过殷纣王,但还臣服于殷。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乐毅是战国燕昭王时名将,曾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破齐,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后封为昌国君。昭王死,惠王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让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恐留燕被害,于是投奔赵国。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与赵高矫诏继始皇立,称二世。蒙恬:秦始皇时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始皇遗诏,逼使蒙恬自杀。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连自己共三代。均为秦国名将。
周公有《金縢》之书
《金縢》:《尚书·周书》篇名。其中记述武王病时,周公曾作祷辞祭告于神,请求代武王死,祭毕将祷词封藏在金縢柜中。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的另两个叔父管叔、蔡叔等诽谤周公篡位,引起成王怀疑。于是周公避居东都(现河南洛阳市)。后来成王启柜发现祷词,知其忠贞,大为感动,亲自迎回了周公。縢,封缄。金縢密封的金属柜。
介推之避晋封
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大封从亡诸臣。介子推不言己功,偕其母隐于绵山而死。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他坚不出山,抱木被烧而死。
申胥之逃楚赏
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痛哭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求得救兵,击退吴军。楚昭王回到郢都,赏赐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