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和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50:42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和作用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和作用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和作用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和作用
汉武帝时威胁中央政权的主要是诸侯国,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名义上受中央管制,实质上与割据无异,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因此汉武帝颁布了附镒之法和推恩令.
附镒之法主要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规定不准诸侯王招致宾客等.
推恩令规定,国王死后,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各子分王国土地,成为列侯.
附镒之法断绝了诸侯王私自结交宾客发展实力的道路,推恩令则削弱了王国的实力.这样地方上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使国家不再出现七国之乱的情况,保障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措施:
汉武帝吸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
1)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措施成为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绳索。...

全部展开

措施:
汉武帝吸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
1)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措施成为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绳索。

收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思想领域的统治,有效的对思想进行了统一和限制)
2.推恩令(有效的消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3.设置刺史制度(有效的监察了地方官员)
4.北征匈奴(消除了边患,加强了中央统治的权威)
5.采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说法(合理的解释了刘汉政权的合法性)
5.大力推行察举制度(使得封建官僚体系更加完善)

全部展开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思想领域的统治,有效的对思想进行了统一和限制)
2.推恩令(有效的消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3.设置刺史制度(有效的监察了地方官员)
4.北征匈奴(消除了边患,加强了中央统治的权威)
5.采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说法(合理的解释了刘汉政权的合法性)
5.大力推行察举制度(使得封建官僚体系更加完善)
6。设置新官职,限制相权(加强君权)

收起

施恩令
附益之法
用这两种法令消除了汉初时分封各王国对汉朝统治的威胁,使各王国越来越小,消除了对汉朝中央的威胁,加强了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

朋友,我没有找到你的答案啊,不好意思哦。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

全部展开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盐铁官营。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这样经济大权旁落地方,致使大盐铁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而此时的汉武帝听从了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当时施行的盐铁官营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盐铁官营专卖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它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之需,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同时,盐铁官营专卖又防止了豪强富商垄断盐铁生产,操纵市场,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的扩张,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保证。另外,盐铁官营专卖可以防止贵族诸侯借此扩大经济力量和中央对抗。
〔一〕均输平准。均输是由大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这样由朝廷直接对物价与货物进行统一调控,使商人无从投机取巧,这样“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二〕算缗与告缗。这些经济措施则是针对商人的、高利贷的强硬经济手段,主要是加重对他们的财产税征收。并对陈报不实者,鼓励告发,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对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尤其是对当时商品经济的打击更为严重。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西汉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
〔三〕币制改革。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变革中,还有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就是对货币的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次年,由上林三官专铸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证,使币制得到长时期的稳定。币制的统一对国家的货币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从矣。”而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则重视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们服从国家的意志,把人们的意志统一于封建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纵然它不可避免的发展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并为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汉武帝时代。
二、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汉朝文明。
首先,对匈奴的征战。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其后,匈奴又不断南扰为彻底击溃匈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大败匈奴,基本上消灭了匈奴的军事主力。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荡清了匈奴之寇,而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也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内地和边郡的交往大大加强,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其次,汉武帝时期,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汉灭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前119年)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武帝时期是汉代边疆地区和内地联系大发展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
再次,同其他外民族的交流。汉帝国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因此,武帝时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他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后来又数次派出使者。他们到达了中亚和西亚诸古国,如: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交往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汉与中亚各国的密切往来。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以便各国使节和商人往来。据《史纪•大宛列传》记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对西域的沟通交流,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到长安,中西交流日盛,从此以后,汉的先进的铸铁、凿井、丝织品以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西传中亚诸国,西域的各种物产和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此外,汉朝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东亚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创初期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从建立到巩固、统一、发展的历程。他是那个光辉灿烂时代的总代表,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使其领导汉帝国的人民和官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他雄心勃勃,既建设、巩固内政,又开拓疆土,奠定了祖国疆域基础。同时,他打通了中原与周边广大地区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文明的共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起了推动作用。虽然他难免有帝王“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奢侈享受”的弊病,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他足以被视为有功于历史的杰出帝王。
从军事上来说,汉武帝北击匈奴,东征朝鲜,南服南越,是为我国疆域扩大作出巨大贡献的~
从外交上来说,汉武帝多次派人出使西域,张骞,苏武,为开通西域作出巨大贡献~
从经济上来讲,汉武帝增加国家税收,实行盐铁专卖~
从政治上来说,汉武帝增加中央集权,增加朝廷控制力~
可是刘彻暴戾,强横,自大,专制,罢黜儒术,独尊百家,也为后代的愚民政策埋下伏笔。但正是这种做法,使中国文化不被外来文化所吞没~
刘彻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带了一百多人,仅二人生还
汉朝连年战争,汉朝军队死伤人数动辄上千上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