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章句下》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如题,3分钟之内回,不然不要了并说明阐述了什么道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7:07:53
《孟子.离娄章句下》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如题,3分钟之内回,不然不要了并说明阐述了什么道理

《孟子.离娄章句下》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如题,3分钟之内回,不然不要了并说明阐述了什么道理
《孟子.离娄章句下》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如题,3分钟之内回,不然不要了
并说明阐述了什么道理

《孟子.离娄章句下》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如题,3分钟之内回,不然不要了并说明阐述了什么道理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翻译:
  孟子对齐宣王说:“国君待臣下如手足,臣下才会将国君视为心腹;国君对待臣子如犬马,臣下就会把国君视为陌路人;国君对待臣下如土芥,臣下就会把国君当作仇人.”齐宣王老大不高兴(俺猜的:),问道:“按照儒家的礼制要求,做臣子的要为原来的国君服丧.您这样说来,臣下还要守礼为原来的国君服丧吗?”孟子说:“一个君主,能够听从臣下的谏言,即使改正自己的错误;行国政时能够采纳臣下的建议,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臣子迫不得已离开故国往他国任事,君王能够做到派人护送他离开国境、提前派人到该臣子将任职的地方送去推荐书、臣子离开三年未返故国,国君才收回其采邑封地.这就是所谓国君待臣下的三种礼节.如果国君能够做依理行事,做到三有礼,臣下就要为他服丧.如今情况怎样呢,臣下规谏君王,君王不停;臣下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君王不行;从不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臣子因故去国他往,君王千方百计困住他,还在别国散布谣言诋毁他;臣子刚刚逃离,其家产马上就被没收.这就是所谓寇仇.莫非还要为寇仇服丧不成?”
  点评:
  此段是《孟子》中非常光辉的一章.齐宣王既要臣子为他受礼,又不愿礼待他们,所以觉得孟子的话刺耳.孟子说出他的道理,君臣关系并不是臣子一味顺从,而是一种对等关系:手足——腹心、犬马——国人、土芥——寇仇.握有权力的国君,首先要有君的样子,具体来说就是虚心纳谏、有错就改、接受建议、完善政治;让小民过上好生活;对待大臣要始终如一,不能人未走,茶就凉.只有做到这些,臣子对国王才有服丧的义务.有人说儒家是专制的帮凶,只会欺骗百姓,教导顺民.读了《孟子》此段,就知道历代统治者不喜欢孟子的原因了.孟子给君主列出条条框框,要求约束绝对权力.君主做得好,才有权力要求士人和臣下,如果君主从不尊重士人,践踏他们,那士人也不必客气,不必为其服丧.如果专制者暴虐无道,践踏生命,士人也不必傻乎乎的效忠暴君.如下章所说:“无罪而杀人,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无罪杀人、无罪戮民,都是*暴的表现.在这样的政权下,别说有所作为:行王道,求自由,自身道德难以保全,就连身家性命也不保险.今天A士无罪而被戮,明天可能就轮到自己.从另一个角度说,将国家的长治久安寄托在英明的领导人身上是一厢情愿的,只有善的体制下,权力受到制衡,由绝对权力导致极恶的危险才会大大降低(并不是没有).对读书人而言,生活在一个动辄得咎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政客们占有绝对的政治权威,必然要利用读书人的知识权威.于是就有各色曲学阿世之徒,罔顾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学术思想的规范,成为专制权力的帮凶,用孟子的话说按妾妇之道行事.更有甚者,专制者为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通过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摧毁知识分子的良知.孟子熟谙世故,了解人的脆弱,因此给读书人这样的建议,即远离无道的政治.余英时论及陈寅恪晚年境遇,为他选择留下而惋惜.陈寅恪虽然没有离开大陆,他选择远离政权中心,拒绝社科院的邀约,为的是保持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于读书人而言,在*暴或专制的环境中,作何选择,不可不慎.
  原文: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翻译:
  君主有仁德,国人莫不有仁德;君主讲求义,国人莫不讲求义.
  点评:
  此段讲国君的德行对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意义.道德的约束力究竟有多大,一个高尚的国王能够影响多少人?毕竟道德的约束力受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想制度建设可能更为重要.当然,如果在相似的制度条件下,道德或者说是文化将其决定性作用.借用竞技比赛的一句话,拼到最后还要看文化,具体地说就是看文明化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这句话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