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7:34:51
《六国论》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六国论》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六国论》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六国论》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
3.可谓智力孤危 4.后秦击赵者再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古:两次 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 今:一种文体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

全部展开

、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
3.可谓智力孤危 4.后秦击赵者再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古:两次 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 今:一种文体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餍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倘
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特殊句式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收起

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全部展开

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 不善,弊 在赂秦⑴。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
灭亡 武器 锐利 作战 毛病 贿赂 就 力量亏损 原因
道:道理,引申为原因
也。或曰⑵:六国互 丧⑶,率⑷ 赂秦耶?曰:不 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
接连灭亡 都是(因为) 吗 没有 因为 原因是 有
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力的外援 单独地保全
秦以攻取⑸之外, 小 则获 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受
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 小的方面 获得(诸侯的贿赂)小镇 城市 比较
小、大:形作名 之:取独
贿)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
得到的土地 它实际上要大 丧失的土地
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 矣。思厥 先 祖
那么 欲望 祸患 本来 战争 他们的死去的祖
之:取独 思:句首助词,无义
父⑹,暴(于)霜露⑺,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 不甚惜,举
辈父辈 暴露 才 很少的土地 看待它们却 拿
(之)以予人⑻,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 寝。
它 来 小草 割让 换得 夜安稳觉(第
起 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然 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
二天)起床看国家的边境 既然这样那么 无法满
厌通餍:满足
⑼,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⑴。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⑵矣。至 于⑶颠覆,
足 送给他 越 多 你 打仗 清清楚楚 终究到(六国)灭亡
之:代赂秦各国 判:分明,清清楚楚
理 固 宜 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的结局道理本来应该这样 事奉 好比 熄灭
理固宜然:理所当然
⑷。”此言得之⑸。
说对了
之:代上面所说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⑹,何哉? 与 嬴⑺而不助五国也。
终于 这是因为结交秦国
迁灭:灭亡,是被人灭亡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略⑻,能守其土 , 义 不赂
长远谋略 (坚持)大义
秦。是故燕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 荆卿 为
成效 到燕太子丹 用(派)荆柯(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
焉:于之,从这件事中者:代秦击赵
计⑼,始速⑽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的)策略 才招致 从这件事中 对 (打了) 两次
李牧⑾连 却 之。洎⑿牧以谗 诛,邯郸为 郡,惜 其 用武 而
连续打退秦国 等到 因谗言被杀 变成(秦国的一个) 可惜赵国 (抗秦)
不终也。 且 燕赵处(于)秦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 孤
没有坚持到最后 况且 处 在 (把其它 国家)消灭干净 的时候 智谋力量孤立无援
危, 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 向 使 三国⒀ 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
危急的时候 确实是 (的事)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 爱惜 不 依附
向:当初 使:假使
秦, 刺客不行, 良将 犹在,则胜负之数⑴,存亡之理,当 与
(燕国) 去(秦国)(赵国的) (李牧) 命运 天理 如果
数:定数,命运 当通倘,倘使
秦相较,或 未易量。
或许不 可 估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 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 礼 天下之奇 才,
来封给 事奉 心意礼待 特殊才能的人
礼:名作动,礼待 奇才:特殊才能的人
并力西向, 则吾 恐 秦 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悲 夫! 有如此 之势,而
(六国)合力 (抗秦) 我想恐怕秦国 吃饭 下到咽喉里 可悲呀 这样的 形势
之:取独
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⑵,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⑶无使为积威之所
被 积蓄的威势 胁迫 每天割地 走 向 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 被
为……所……:表被动 之:取独 日、月名作状,每天、每月 以通而 为:治理,动词
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 诸侯, 其势 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 之之势。
都是 (国家) 势力 比 可是还 贿赂(秦国)战胜秦国的情势
苟 以 天下 之大,而从⑷六国破亡之故事⑸,是又在六国 下矣。
假如凭着统一天下的 大国 却 跟随着 灭亡 前例 这又 在 的下面了
故事:旧事,前例 在六国下矣:意为不如六国
第二课时
本文论证结构:
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结论
│ │
│ │
│ ┌大欲大患 暗 │
│ │固不在战 中 │
│ ┌ 1.赂秦力亏┤奉之弥繁 强弱胜负 指┐ │
│ │ 破灭之道│侵之愈急 不战已判 韩│ │
六国破灭,│ │以地事秦 魏│ │
非兵不利,┤ └抱薪救火 楚│ │
战不善,弊│ ├与秦相较 为国者无 如从六国
在赂秦 │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明│或未易量 使为积威 故事又在
└ 2.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在所不免 里│ (小结) 之所劫 六国之下
以赂者丧 燕用刺客 点│ (教训) (告诫)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齐│
不能独完 赵诛良将 战败而亡 燕┘
用武不终 赵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一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说明论点,然后分承论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文章富于变化,曲折有致。文中先后采用提问、设问、假设、感叹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起伏多姿,活泼新颖。突出的问题,还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选材典型,描述生动,说服力很强。
文章结尾,借古讽今,颇富于启发性。
当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对秦统一六国,看不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帝王开国,看不清掠夺剥削的本来面目;对“谋士”“奇才”乃至帝王统治者,寄以过高的幻想等,都是我们所要扬弃的。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所以强调六国的败亡,主要由于“赂秦”。其实,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不重视改革,因循保守,又不能坚持“合纵”的联合抗秦的策略,以至被秦各个击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