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复习重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3:40:21
马哲重点复习重点

马哲重点复习重点
马哲重点
复习重点

马哲重点复习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 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为两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2
5.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的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7.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10.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 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1.社会的物质性的体现:(1)人类社会以来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等基本特征
1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5.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6.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7.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 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 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 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 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19.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观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具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 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 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 对和相对的关系
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 变相互渗透.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2..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 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后再次否定)、三个阶段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3.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
2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25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26.辩证思维方法:归内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同一等.这一思维方法是痛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种具体分为感性的具体和思维的具体
27辩证法认为:一,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从那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那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 二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与对立
28.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9.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3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辩证同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 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 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 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如果割裂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7.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 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 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9.真理和谬论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论辩证关系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1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2.价值评价特点: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是以主题的特点而转移的
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
1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去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历史及其规律问题的两种对立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 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
7.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 维方式变革.
8.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 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 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式及其本质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特殊的具体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
3.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社会必要劳动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德劳动时间
4.价值形式的发展: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
5.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7.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有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9.劳动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10.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剩余劳动除以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除以必要劳动时间
1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14.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15.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6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