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1:50:32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怎么样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怎么样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怎么样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怎么样
翻开肖老师翻译的《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一股陈年的油墨味似乎又淡淡地弥漫在我周围空间.我想起的是8年前入学的时候,手里拿到的一个薄薄的小册子,那就象是一支笔,蘸满了墨水,在我人生好奇而空白的建筑理念认识上,轻轻地画下了一笔又一笔,却构成了日后难以涂改的整个大的认识框架. 在我的记忆里,托马斯老先生象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圣诞老人,红扑扑的脸,白苍苍的卷毛头发,还有他凝视你的方案许久后,举起他的小剪刀,对着你的模型说,“May I?”.答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已经象在摆积木一样玩弄你的模型——柱子和墙互相脱离了,并且不断地交流和变换位置,围合与开敞的空间在不断地移动和互换……然后,同样是这些吸管柱子和卡纸墙,那个死板而毫无生气的模型似乎找到了呼吸的空间,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说“畅快”!然后,大家把模型拿到视平线的高度仔细研究,不断转动,随着那股气流穿越个个空间,也逐步学会去想象,空间之间的对话.建筑的外型在空间的地位得到提高之后,实在微不足道,诸如此类的,所有我们平常所最注重的建筑基本入门要素都没有得到太多的阐述.我们所认识的建筑,是从小册子开始的,从第一个作业——按图纸分小组制作大师作品模型开始的,在那时候,我们认识了柯布西耶、密斯、博塔、赖特、包豪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对于第一笔的认识,是“应该这样的”.在当初甚至现在中国建筑设计所流行的,也许仍然是构成建筑的实体,如墙、柱等等,而我们所被引导指向的,是内外空的那些部分,而且是被托老先生赋予有灵魂有生命的部分,我们必须尊重并塑造它们之间的对话的.“Transparency”(通透性,书20页) ,“Dialogue”(对话,书36页),“Details”(细部,书82页),这几个英文单词如同烙印一样深刻地印在每个人最初的那张纸上. “减法”同样在我的脑子里烙下印痕,那个阐述“减法原则”的蛋糕让每个人记忆犹新.在斯诺兹的卡曼住宅(书26页)或者慕尼黑的廉价住宅(书28页)里,我们都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切割下来的“蛋糕块”所体现出来的更大魅力.切下来的这块就是整块的灵魂,没有这一刀,整个蛋糕也只能是个普通乏味的蛋糕.弧线和圆,是特别的,但是也是“需要更多的围绕它的空间”(书33页).所以我们都喜欢做方的(虽然有点投机但实在比较容易做好),对于圆和弧线,我们会认为是很大胆的尝试.第一个设计作业是学校里山头的一块边角地的景观环境设计,这个设计让我每次经过那里都还在思忖我如今会如何去设计.对于场地的态度,是要尊重它,是要让它在设计的最后,也能呈现它的属性,譬如山地(书41页).托老先生说,如果一个山地建筑给予人和平地建筑是一样的感觉,那么就失去它的意义了.我们同时更多地接触了钢结构,我们的大多数设计作业都是采用钢结构的.师兄师姐觉得不可思议,觉得没有现实意义.然而,这些钢结构包括一些节点细部,哪怕很幼稚,却让我们轻易地做到了我们想要的细细的柱子与厚厚的墙脱离,薄薄的屋板轻轻地出挑.在现在看来,脱离了束缚和羁绊,自由地创作,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在第一个设计的结尾我们在模型上看到了有些打着叉叉有些打勾,打叉叉的同学忧伤不已,打勾的同学欣喜若狂.而结果是相反的.叉叉的是优秀的.我们于托老先生对于普通逻辑的理解似乎是不同的.我由此关注到托老先生是个德国人,这个崇尚理性思维的国度里崇尚严谨细致优雅的设计风格.而这种风格在我看来恰恰是我们当今奉行花哨夸张、标新立异风格建筑行业所最缺乏的. 托马斯是个对建筑充满热情的老先生,这是他先于这个小册子最先感染给我们每个人的.一个人在他80岁的时候,仍然能对20岁所选择的职业保持永久的创作激情,并且身体力行授予下一代,着实让人感动.在历经了一年的德国建筑观念的洗礼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有所选择地往各个方向发展.在今日,也许当我们把作品再拿给托老先生审查时,我们都会愧疚,也许还会让托老先生感到痛心,感到惋惜.而只有期待这个小册子,能够影响和激励更多的新生代,理解其中的设计观念,走出唯有市场引导的误区,找到中国建筑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