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家》《论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8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08:33
求《家》《论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800字左右

求《家》《论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800字左右
求《家》《论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800字左右

求《家》《论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800字左右
以下是论语读后感,本人水平相当一般啦~望大侠能凑合用用~这不是谦虚~==是真的很凑合~
  读论语,知孔子其人
  未读论语之前,就觉得孔子离我好远;读罢论语,那位先贤的思想便把我笼罩.
  初读论语,我只觉得孔子是位顽固、刻板的老头子.总是说教别人的迂腐至极的老古董.相信大家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误会吧!然而当我再次阅读并加以思考时,便隐隐地发现那书页之中的字字句句都很有道理.我简直可以从中领略到一股生气.仿若一位真实的孔子在用论语与你我交流.他,站在那里,倔强的坚守着.
  言为心声.当孔子居川上望流水东去叹光阴难留,哀一声“逝者如斯夫”时,难道我们读不出一种怅然与惋惜?当孔子慨叹“凤鸟不来,河不出图”联想到其一生的仕途不顺时,难道我们读不出他的无奈与失望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误会孔子恰是因为这误会积得太久太深.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地品一品论语.没错,斯人已去.对其思想的体悟正是对他的尊敬.
  读论语,我读出了孔子的孤独.儒家思想与墨家学派在当时并称为显学,可是真正实行仁政的国家有几个?真正懂得儒家思想的又有几人呢?孔子所遭遇的,是一次次冷遇;儒家思想遭受的是一次次的曲解和利用.孔子总是提到颜回,他的爱徒.他早逝的爱徒.贤哉回也使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原因,想必就是一位老师对门生的肯定与欣赏吧.可是,他失去了同路的颜回.如果他能活下来,也许他们可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互相扶持,一探那思想的光辉吧!可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论语中的孔子愈是赞美颜回,那种无人与游的伤悲就浓郁了.
  读论语,我看到了思想的局限.今天看来,孔子的许多观点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比如他曾执拗的认为一定要恢复周制,而这显然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再比如,他曾说“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这显然是对不同智力水准的人带有主观的偏见.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的繁文缛节“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试想如果真的按他说的那套礼节活下去,能够做到的恐怕都是超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教育人们安守本分的话也在论语中数次出现.似乎在孔子眼中人与人还不是平等的.
  其实细想来每个伟大的思想都是无法逾越他所处的时代的,毕竟人无法见到未来.孔子又何尝不是呢?我们若只是一味的吹毛求疵,直盯着他的局限而放弃了儒家正正的精华.老是把这些当成无聊的佐料,那岂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以该做的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说,为什么孔子一定要这样说.这才是学习与消遣的区别啊!正如去讨论时势出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一样,这只能交由历史去定夺,交由时光去诉说.一种思想的对与错也是应该由它们去验证.我想,糟粕沥尽后定是无价黄金!
  读论语,我感受到了孔子的情趣.以为孔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真应该好好看看论语!孔子是位很有情调的小资,食不厌精和脍不厌细就是他对饮食的讲究;组织学生们一起去郊游就是他对山水的爱.《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这是孔子的隐逸啊!读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与今人的种种相似:求(天下)自在,盼(百姓)安乐,有高志,会享受.这是我们从论语中发现的,孔子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如不读论语,难道我们要误解他一辈子吗?
  读论语,我们更能读出他的心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仅此一句便把我征服了.何等的追求与旷达啊!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思考,还是一种悟.世间的许许多的事情,本已在论语道破,只是有一些人甘愿不去懂而已.也许大家觉得孔子距离我们过于遥远了.以致在时间空间上都似有一条鸿沟,一道隔膜.可是一种思想的魅力,恰在于它可以在时空中游弋.我们张开怀抱就能拥它入怀,让那思想的光芒沁人心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只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而我们中的一些人不经意间就书写了历史,其余的人又怎能仅仅是观望呢?流涌在江河之中的一叶小舟载着我们的灵魂前进,有的时候有些人注定无法相遇,但我们总还是可以激起一朵小浪花,轻轻打个招呼.既然我们有幸能寻得前人的旧迹,为何不能把那思想的浪花传递下去,汇成潮涌.那,才是人类文明的活力与生机啊!
  是的,孔子也是凡人.喜,悲,爱,恨.不知道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有几个曾想象过自己若是穷其一生都未能了却心中所愿是何种滋味.而孔子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位七旬老人,不谈失意,尽道如何成长成熟.我不禁悲从中来,洒脱背后的坚强是多么苦涩!语文课上曾提到秋士,我不禁暗想,孔子也可算是古今第一的秋士了!读一读那不带一点悲伤的自述,心中竟涌着一股敬意.
  一位老者,将自己一生的心得体会传之后世.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荣幸吗?静心去读,论语中所有的且也不仅是学说.还有哲学,轶事,态度,情感.孔子的幸福,又来的简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求遇一明主以安天下.可是这朴素的期望难以实现!仁义勇,这三种道德标准在那个时代的黑暗中闪烁光芒.可是孔子的悲哀恰就在着期望的飘渺与无望啊!
  要知道,孔子心中有一个放不下的梦,那是他的坚守,那是他的执着.他的执他的顽,对应着他的坦然与坚定.读书永远都不是对文字的获取这么简单的.更像是一种交流,一种灵魂的升格.那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数千年,绝非无道理的,一读论语,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读论语,只孔子其人,亦是读书的一种收获吧!